发布者:市府办 发布时间:2023-08-30
据考证,远在5000年以前,境内就有人群聚居。春秋时为夷维方国。战国有史载高密之名。秦置高密县,属齐、胶东郡。汉属胶西郡、高密国。晋属城阳郡。北齐夷安(夷维)并入高密。隋属高密郡。唐、宋属密州。元属胶州。明属莱州。民国时期,属胶东、莱胶道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,政区多变。曾划为高密、胶高等县。新中国成立前夕,胶高县撤销。此后县先后归属滨北、胶州专区。1956年3月划归昌潍地区,1981年5月,昌潍地区更名为潍坊地区,1983年10月地改市。县均属之。1994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,撤销高密县,设高密市(县级市)。
根据历史沿革和重大区划调整变化情况,大致可分为清代及前期、民国前期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、新中国成立后几个阶段。元及以前行政区划无考。清初沿明制,实行乡(隅)社制。民国前期,始沿清制,县下设区,区下设镇、乡领村;后撤区改乡(镇),后再又沿前制改设区。新中国成立之前,中共领导的民主政府亦循旧制。新中国成立后,1951年,全县划为17个区。1956年,撤张鲁、沂塘、康庄、呼镇4个区,改城关区为城关镇,周戈庄区由平度县划归后,全县为14个区(镇)。1958年2月撤区,全县划为26个乡(镇)。是年9月,撤乡(镇)成立人民公社,全县成立16处人民公社。至1980年,全县人民公社增至20处。1984年3月,撤公社,改称乡(镇)。全县划为11镇、18乡。2001年3月,全市乡镇调整为3街道、17镇。2007 年 8 月,全市调整为3街道、7镇。2008年,全市调整为3街道、7镇、2区。分别是:朝阳街道、密水街道、醴泉街道、柏城镇、夏庄镇、姜庄镇、大牟家镇、阚家镇、井沟镇、柴沟镇、经济开发区、胶河疏港物流园区。2011年1月,成立咸家工业区,由原咸家乡23个村和原仁和镇的高屋村组成。2012年9月,成立胶河生态发展区,由原李家营镇57行政村组成。2012年8月,成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,由夏庄镇的27个行政村和朝阳街道的8个社区(村)组成。2015年2月16日,胶河疏港物流园区更名为东北乡文化发展区,管辖范围扩大到2007年前原河崖镇56个村的管辖范围。2015年4月,成立注沟现代农业发展区,由原注沟镇45个行政村组成。2021年4月,设立一类社区五个:姚哥庄社区、东北乡社区、咸家社区、胶河社区、注沟社区。截至2023年8月,高密市辖7个镇、3个街道、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、910个行政村(居),人口89.5万。